全球第一部紀錄學費運動的紀錄片「粉墨登場」
由新銳導演吳星螢費時6年完成的「學費高漲」紀錄片。
十年前,台灣有兩百名青年翻過教育部圍牆,抗議高學費政策;十年後,一個台灣導演以這些⎡老青年⎦的學費改革生命紀錄片,名為«粉墨登場»。
這部以學費改革為主題的紀錄片,是由新銳導演吳星螢利用一臺小DV,自嘲是從毫無技術水準中的家庭錄影帶,創作出的社會運動芭樂片。但這部芭樂片卻在2009年巡迴演出後,得到絕佳回響,今年六月更將在光點戲院公開放映。
«粉墨登場»劇情背景是在2004年的台灣,片中的青年從20歲的青春學生歲月,到結婚大腹便便生子,青春苗條以成過往雲煙的她們,仍舊挺著小腹繼續為學費抗爭。革命年代已逝,卻始終沒人知道這群小腹老青年的名字,日復一日的抗爭,不是要爭那幾塊錢的學費,而是爭一個人類的未來。
片中利用黑白紀實手法,抽離時空,多用手持與樸素的構圖,看似單純卻細膩緊湊掌握當下的革命氛圍;情節穿插社運老青年的平凡生活與不妥協的抗爭行動,高學費的問題與疑惑就在順暢的紀實中浮現在觀眾腦袋中。
很難想像這是一部用⎡家庭錄影帶⎦累積而成的紀錄片,吳星螢說,放映盛會,面對面的碰撞,«粉墨登場»的芭樂通俗,讓社會運動不再只是文化精英專屬的熱情。學習不能用金錢來衡量,上學也不是一個遙遠的希望,正是«粉墨登場»最強調的訴求。
Oral interpretation and language teaching's Fan Box
Oral interpretation and language teaching on Facebook
Search This Blog
Saturday, June 05, 2010
全球第一部紀錄學費運動的紀錄片「粉墨登場」
全球第一部紀錄學費運動的紀錄片「粉墨登場」
由新銳導演吳星螢費時6年完成的「學費高漲」紀錄片。
十年前,台灣有兩百名青年翻過教育部圍牆,抗議高學費政策;十年後,一個台灣導演以這些⎡老青年⎦的學費改革生命紀錄片,名為«粉墨登場»。
這部以學費改革為主題的紀錄片,是由新銳導演吳星螢利用一臺小DV,自嘲是從毫無技術水準中的家庭錄影帶,創作出的社會運動芭樂片。但這部芭樂片卻在2009年巡迴演出後,得到絕佳回響,今年六月更將在光點戲院公開放映。
«粉墨登場»劇情背景是在2004年的台灣,片中的青年從20歲的青春學生歲月,到結婚大腹便便生子,青春苗條以成過往雲煙的她們,仍舊挺著小腹繼續為學費抗爭。革命年代已逝,卻始終沒人知道這群小腹老青年的名字,日復一日的抗爭,不是要爭那幾塊錢的學費,而是爭一個人類的未來。
片中利用黑白紀實手法,抽離時空,多用手持與樸素的構圖,看似單純卻細膩緊湊掌握當下的革命氛圍;情節穿插社運老青年的平凡生活與不妥協的抗爭行動,高學費的問題與疑惑就在順暢的紀實中浮現在觀眾腦袋中。
很難想像這是一部用⎡家庭錄影帶⎦累積而成的紀錄片,吳星螢說,放映盛會,面對面的碰撞,«粉墨登場»的芭樂通俗,讓社會運動不再只是文化精英專屬的熱情。學習不能用金錢來衡量,上學也不是一個遙遠的希望,正是«粉墨登場»最強調的訴求。
由新銳導演吳星螢費時6年完成的「學費高漲」紀錄片。
十年前,台灣有兩百名青年翻過教育部圍牆,抗議高學費政策;十年後,一個台灣導演以這些⎡老青年⎦的學費改革生命紀錄片,名為«粉墨登場»。
這部以學費改革為主題的紀錄片,是由新銳導演吳星螢利用一臺小DV,自嘲是從毫無技術水準中的家庭錄影帶,創作出的社會運動芭樂片。但這部芭樂片卻在2009年巡迴演出後,得到絕佳回響,今年六月更將在光點戲院公開放映。
«粉墨登場»劇情背景是在2004年的台灣,片中的青年從20歲的青春學生歲月,到結婚大腹便便生子,青春苗條以成過往雲煙的她們,仍舊挺著小腹繼續為學費抗爭。革命年代已逝,卻始終沒人知道這群小腹老青年的名字,日復一日的抗爭,不是要爭那幾塊錢的學費,而是爭一個人類的未來。
片中利用黑白紀實手法,抽離時空,多用手持與樸素的構圖,看似單純卻細膩緊湊掌握當下的革命氛圍;情節穿插社運老青年的平凡生活與不妥協的抗爭行動,高學費的問題與疑惑就在順暢的紀實中浮現在觀眾腦袋中。
很難想像這是一部用⎡家庭錄影帶⎦累積而成的紀錄片,吳星螢說,放映盛會,面對面的碰撞,«粉墨登場»的芭樂通俗,讓社會運動不再只是文化精英專屬的熱情。學習不能用金錢來衡量,上學也不是一個遙遠的希望,正是«粉墨登場»最強調的訴求。
創意來自何處?
創意來自何處?
東海大學建築系「設計邊境」課程第三堂
1)
20世紀之前,我們靠知識累積;21世紀後,靠網路結合,但所有人在想事情時,都期待和創意源頭結合,但源頭在哪裡?有人認為:所有發展是演化設計,也有人認為,是「神」設計。本段課程,放映TED TALK影片,懷疑論者雜誌發行人麥可.薛莫(Michael Shermer)所主講的"Why People Believe Strange Things?" 並請思考:好奇為何沒有引發創意,反而變成迷信?
2)
談"創意"不能不認識自己的腦,我們的左右腦各司其職,各有不同功能,如果對於「腦」的運作一無所知,如同不認識自己家的大門,不但會常開錯,甚至不知如何出入,本段課程藉由一名腦神經學家吉兒.泰勒(Gill Bolte Taylor) 「你腦內的兩個世界」親身的經歴,從中風的經驗中,認識左右腦的不同。她生動的演講,是帶領我們認識「腦」,最好的入門。
3)
創意,來自何處?來自與源頭接軌,源頭不是迷信、偏執,源頭是忘卻自我。左右腦的各司其職的部份:右腦是平行運算,融入,有平等的心,而左腦則是線形運算,分清,分別的計算;右腦是能量,結合與自在,左腦是細部,歸檔和比較。教育制度將我們訓練成左腦發達的人,但「右腦」,才是通往創意源頭的大門。
4)
創意人經常要面對的問題是:「你不擔心再也無法超越目前的成績嗎?」,有人困於再也無法超越巔峰,而導致悲劇,有人害怕面對下一次的挑戰,而裹足不前。因此,學習「與天才共舞」,是創意人要有的心理準備。學著將自己的成功,歸因於與「天才」一起合作的作品。本段課程放映TED TALK演講中,伊莉莎白吉伯特(Elizabeth Gilbert)的演講: 「與天才共舞」 ,她是一個突然成名的暢銷作家,她如何面對創作可能遇到的瓶頸?值得大家深思。而東海大學建築系的學生們,也在課堂中分享自己曾經「瞥見天才」的經驗。
5)
米開朗基羅談到自己著名的作品「大衛」雕像時曾說:「我沒有“刻“,大衛就在石頭裡,我只是幫他出來」。大師將創作的成功,並非歸因於自己。創作中,必需清楚的了解:唯一所能做的,只有「努力」盡人事,能否成功?就不是創作者所能控制的結果。此段影片中,東海大學建築系的學生們,分享參與「設計邊境」課程的心得與疑惑,與姚仁祿老師,有精采的對話和互動。
東海大學建築系「設計邊境」課程第三堂
1)
20世紀之前,我們靠知識累積;21世紀後,靠網路結合,但所有人在想事情時,都期待和創意源頭結合,但源頭在哪裡?有人認為:所有發展是演化設計,也有人認為,是「神」設計。本段課程,放映TED TALK影片,懷疑論者雜誌發行人麥可.薛莫(Michael Shermer)所主講的"Why People Believe Strange Things?" 並請思考:好奇為何沒有引發創意,反而變成迷信?
2)
談"創意"不能不認識自己的腦,我們的左右腦各司其職,各有不同功能,如果對於「腦」的運作一無所知,如同不認識自己家的大門,不但會常開錯,甚至不知如何出入,本段課程藉由一名腦神經學家吉兒.泰勒(Gill Bolte Taylor) 「你腦內的兩個世界」親身的經歴,從中風的經驗中,認識左右腦的不同。她生動的演講,是帶領我們認識「腦」,最好的入門。
3)
創意,來自何處?來自與源頭接軌,源頭不是迷信、偏執,源頭是忘卻自我。左右腦的各司其職的部份:右腦是平行運算,融入,有平等的心,而左腦則是線形運算,分清,分別的計算;右腦是能量,結合與自在,左腦是細部,歸檔和比較。教育制度將我們訓練成左腦發達的人,但「右腦」,才是通往創意源頭的大門。
4)
創意人經常要面對的問題是:「你不擔心再也無法超越目前的成績嗎?」,有人困於再也無法超越巔峰,而導致悲劇,有人害怕面對下一次的挑戰,而裹足不前。因此,學習「與天才共舞」,是創意人要有的心理準備。學著將自己的成功,歸因於與「天才」一起合作的作品。本段課程放映TED TALK演講中,伊莉莎白吉伯特(Elizabeth Gilbert)的演講: 「與天才共舞」 ,她是一個突然成名的暢銷作家,她如何面對創作可能遇到的瓶頸?值得大家深思。而東海大學建築系的學生們,也在課堂中分享自己曾經「瞥見天才」的經驗。
5)
米開朗基羅談到自己著名的作品「大衛」雕像時曾說:「我沒有“刻“,大衛就在石頭裡,我只是幫他出來」。大師將創作的成功,並非歸因於自己。創作中,必需清楚的了解:唯一所能做的,只有「努力」盡人事,能否成功?就不是創作者所能控制的結果。此段影片中,東海大學建築系的學生們,分享參與「設計邊境」課程的心得與疑惑,與姚仁祿老師,有精采的對話和互動。
Subscribe to:
Posts (Atom)